产业链如何强?如何补?如何延?镇江这么干!

2023-09-08 22:13:00来源:凤凰网

9月8日上午,市委市政府新闻发布平台继续召开“坚决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镇江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镇江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

发布主题聚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资料图片)

市工信局,丹阳市人民政府、润州区人民政府围绕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关工作的成效亮点,以及下一步的具体举措作发布,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回答记者提问。

聚焦“四群八链”

聚力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

产业链是经济活动的核心,连接着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决定着一个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基石。

“十四五”以来,镇江市聚焦“四群八链”,深入实施产业强链三年行动,大力推进强链补链延链,链群培育成效初步明显。截至7月底,“四群”(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数字经济和生命健康)和“八链”(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高性能材料、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船舶海工装备、智能农机装备)分别实现应税销售2313.4亿元和196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75.2%和64%,较2020年底分别提升12.7个和1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均高于规上工业3个百分点以上。

(一)坚持主体强链,筑牢产业链发展基础。

一是打造专精特新企业。全面落实专精特新培育三年行动计划,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持续扩充优质企业培育库,通过发展巡诊、专题培训等方式,助力中小企业成为掌握“独门绝技”的配套专家、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全年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70家以上。

二是着力培育链主企业。聚焦省“1650”产业体系建设,集中优势资源,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资本运作等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做强做优产业链生态,全年新增百亿企业1家、省级制造业领航企业5家。

三是扶持高成长型企业。充分发挥“小升规”激励政策效应,紧盯上半年度应税销售1000万元的工业企业、新竣工投产企业,建立524家“小进规”企业动态培育库,市县区联动,分类分级培育,做到应统尽统,持续壮大优质企业队伍。全年力争净增规上工业企业380家。

(二)坚持项目延链,增强产业链发展动能。

一是精准实施项目招引。聚焦“四群八链”缺失环节,紧盯国内外知名企业,精准对接国内外招商资源,加快储备推进一批产业项目,全年举办境内外综合性招商活动20场以上,新签约“四群八链”项目数占比达到75%。

二是加快推进项目投产达效。聚焦省市“四群八链”重大项目,通过联审会办、交办督办等机制,推动在手项目尽早全面开工、更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四群八链”重大项目投资量占比达到85%。

三是更大力度推动技术改造。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技改方向,一项目一清单,运用政策激励及诊断等方式,提高项目入库率,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四群八链”市级重点技改项目占比达到80%。

(三)坚持创新补链,提升产业链发展韧性。

一是建强创新载体。聚焦重点集群和产业链,以产业骨干企业为支撑,重点布局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着力形成“点—链—面”结合的三类技术创新载体,全年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30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

二是强化项目实施。聚焦国家战略需要、产业基础关键薄弱环节,支持市内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国家、省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滚动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0项。

三是打造创新生态。全年新增首台(套)重大装备6个以上,持续用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和首版次软件产品推广应用政策,支持自主创新产品开拓市场。

(四)加快数智优链,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

一是加强数字设施基础建设。聚焦“四群八链”重点企业,促进企业生产环节再造,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快5G基站、千兆光网建设部署,加速光纤网络扩容。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打造5G全连接工厂,培育“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企业5家。

二是推进智能制造提升。优化镇江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推进900家企业免费诊断,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系统化服务。抓好标杆示范引领,鼓励头部企业争创标杆,引导中小企业“上云用数”,创建智能工厂(车间)及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等12家以上,星级上云企业120家以上。

三是推动数字产业化。加快布局信创产业,以先导区建设为契机,聚焦重点建设内容,推动船舶智能制造、智能农机装备和信创深度融合。组织软件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开展工业软件及解决方案对接交流活动。确保全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营业收入超700亿元。

丹阳市

近年来,丹阳坚持“产业强市”一号战略 ,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不断提升产业韧性和活力,积极打造“4+3+1”产业体系,2022年,七大主导产业实现规上应税销售1405亿元。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不动摇,持之以恒抓招商、建项目。

一是精准项目招引。依托“1+8+N”招引体系,成立5个驻点“招商先锋团”,凝聚在外乡贤和商协会力量,依托基金招商、产业链招商、委托招商、以商引商等措施,深耕北京、上海、深圳、南京、苏州等重点区域。聚焦“4+3+1”产业体系,紧盯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实施“延链、补链、强链、扩链”精准招商,加速集聚更多重大项目。今年1-8月,丹阳市新签约总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4个,其中“4+3+1”产业项目35个,占比65%,目前丹阳市在手在谈项目113个,基本全部符合“4+3+1”产业体系要求。

二是加快项目推进。优化项目全周期服务和全要素保障,推动金宇、菲林格尔等省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今年1-7月,丹阳市完成制造业投资93.81亿元,同比增长30.4%。紧扣“丹舒心”品牌,组建“战地服务队”8支,选派 “啄木鸟” “红色代办员”140余名,全力为项目建设打通堵点、保驾护航。谋深做实项目落地,量身定制推进方案,超前做好用地保障、环境评价、规划审批等前期准备,切实为项目落地打下结实基础,今年丹阳市重点产业类项目共160个,95个新建项目中已有73个项目开工建设,开工率达76.8%。

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围绕“4+3+1”产业链,建立“1+7”企业微信服务群,持续开展暖企惠民行动,线上线下双重发力推进企业土地、金融等困难事项,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助力企业增产增效。今年上半年,丹阳市营商环境满意度评价位列镇江第一,大健康、汽车零部件产业规上销售分别增长36.9%、21.8%。

坚持发展实体经济,持续深化转型升级,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一是推动产业聚链成群。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进一步强链补链延链,稳固五金工具、大家居等传统产业优势,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具有丹阳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眼镜产业方面,通过举办丹阳眼镜节等活动,精准对接新材料、装备、视健康等上下游企业,以“产业+文旅+大健康”融合发展赋能产业升级。今年6月,丹阳市举办了丹阳眼镜节活动,活动现场集中签约了16个眼镜产业项目,总投资近30亿元。汽车零部件产业方面,发挥率先转型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强化与新能源产业配套协同,持续向新能源领域迭代升级,汽车零部件产业规上销售上半年增长21.8%。大健康产业方面,依托国药基地、鱼跃品牌,在科技研发、检验检测、贸易服务等领域的赋能支撑作用,集聚了兰卫医疗、金宇生物等一批优质企业,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大健康产业生态。

二是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围绕丹阳产业集聚优势,构建资源互补、产业互通、要素互联的数字化平台,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项目,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今年以来,丹阳市组织“智改数转”专题培训活动6场次,完成“智改数转”项目189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在库企业达到73家。优化资本市场政策支持体系,支持沃得农机、冈田智能、丹耀光学等重点企业加快上市,鼓励上市公司利用募集资金再投资。

三是加大载体攻坚力度。突出“两区四园”主阵地作用,推进政经分离、区域共建、板块共享等机制制度改革,研究确定了2023年下半年和2024年预支空间,加快园区整合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引导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开展“一张清单+一张图表+一份整改计划”行动,今年上半年,丹阳市盘活闲置低效用地5082亩,持续释放项目承载空间。

统筹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大力度创新、更高水平开放,积极破解发展难题、激活发展动能。

一是坚持政策赋能增效。2023年,丹阳市出台了《关于鼓励存量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关于规范招引扶持政策促进新增重大产业项目落户的指导意见(试行)》,存量政策重点支持产业创新发展、企业“智改数转”等六大方面。招引政策重点提出了对制造业设备奖励、总部经济奖励等方面。同时,为进一步加强省、镇江、丹阳关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宣传和讲解,丹阳市编印了《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暨丹阳高质量发展》政策汇编,目前已经向企业发放1300余份,实现对所有规上企业全覆盖发放。

二是践行创新驱动战略。以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为引领,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已累计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6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6家、省联合创新中心7家。强化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我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36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4家。近两年,丹阳市纳税前200强工业企业中,创新型企业占比60%以上,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50%以上。持续浓厚创新氛围,释放“丹凤朝阳”等政策效应,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现拥有29名“两院”院士、48名国家级专家、114名省“双创”人才,入选镇江“金山英才”人才计划152人、顶尖人才(团队)7人。

三是提高外资外贸水平。坚持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加大重点外贸企业服务力度,加快发展跨境电商、数字贸易,持续稳定规模、优化结构。鼓励有条件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并购收购等业务,协助企业规避贸易壁垒、提升国际影响力。着力提高使用外资质量,引导外企以利润再投资、落地功能性机构等形式增资扩股,吸引有国际先进技术的优质企业参与强链补链延链,推动实际利用外资持续增长。

润州区

近年来,润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相关部署要求,坚持以数字经济动能为牵引,着力提升数字经济领域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创新服务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化城市产业体系,高质量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的引领性、示范型主城区,带动全区整体经济平稳发展。2018至2022年五年时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从12.3亿元快速增长到25.26亿元,占GDP比重9.02%、占比位列全市第一。

在润州,数智是未来。在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下,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和省、市数字经济发展整体规划布局,将“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作为发展主攻方向。为打造数字经济新的增长极,位于润州东南部的重点片区——官塘创新社区于2020年10月应势成立,是全市十大保留园区之一。随着数字服务和智能制造“1+2+6”产业发展的方向明确,重点产业项目的签约落地,官塘创新社区不断发力奔跑,“总部经济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山水花园名城样板区”的使命定位逐步变为现实。今年,润州区计划招引落户优质数字经济项目20个以上,并在“数智云网链”等新兴数字产业方向实现新突破。规划布局已完成,“数字蓝图”已绘就,润州这个年轻的园区、年轻的团队,正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一起打拼,共享发展机遇、逐梦数字浪潮、创造美好未来。

在润州,创新是内核。聚力完善新型“数字基建”,以国网镇江能源互联网科创服务中心、冬云算力服务等项目为主抓手,高标准建设基础架构完善、服务能力突出的城市大数据平台,为政府、企业、社会提供“一站式”数据服务。聚力提升“智改数转”,推动四大运营商以及阿里云创新中心、网易联合创新中心等,在工业互联网、系统自动化、工业软件等领域加强技术研发、推出优质服务,为全市领军企业、重点企业的数字化升级提供成熟模式、强化技术支撑。聚力构建“数字应用”,加快整合市区两级治理数据、治理平台,持续发挥阿里云、网易、钉钉等技术优势,鼓励数字企业与商贸、教育、文旅、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深度融合,探索构建覆盖各类公共服务、适用各种场景的数字治理新模式。产业不断融合,动能不断释放,润州这片数字沃土、创新高地,优势明显、发展正盛,抢抓数字机遇、抢滩数字蓝海已成为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

在润州,用心是名片。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对数字经济重点企业落户、重点项目投资、市场主体集聚、专业人才引进等给予奖励扶持,3年来向数字科技服务企业、创新人才团队兑现资金1800多万元。充分发挥东南大学校友产业园、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数智低碳院、南航技术转移中心等产学研平台作用,持续导入高校、研发机构等要素保障,为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初创企业提供一流的孵化成长环境。以重点企业“两级挂包”为主抓手,举办“7+N”系列政企合作交流活动,建立常态化的政企沟通渠道,搭建“润企通”数字服务平台,提供“24小时”不下线的便捷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企业效能。用心保障更有力度,用情服务更有温度,在润州这片营商乐土,政策保障只有“升级版”没有“最终版”,润州区将一如既往真心实意服务企业、真金白银扶持企业,全力构建最滋润的“数字生态”。

随着联东·官塘科技港、中节能等14个优质数字创新项目先后落地建设,“数字经济引领区”的轮廓已逐渐清晰,一批批优秀数字企业应运而生、蓬勃发展:瑞祥科技集团入选中国互联网综合实力100强;冬云云计算、莹石网络科技、巨麦信息技术分别入选江苏省软件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创新型和成长型企业;镇江365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列入省级数字商务企业;镇江数字技术融合创新中心获批省级众创空间;建科集团绿建咨询有限公司智慧工地平台和现场运维服务助力镇江在全省评比中排名第二……润州数字经济的发展活力正不断迸发。

2022年7月,我市公布第一批保留开发园区名单及四至边界,推动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群。

今年以来市发改委会同各地各部门推进园区整合优化工作,进一步聚焦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全市生产力布局,主要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市发改委会同市委编办等部门研究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市开发园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推动各园区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进一步聚焦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等主责主业,目前,各地基本完成“一区多园”架构搭建。市发改委会同市人社局等部门研究制定人事薪酬领域改革指导意见,突出考核分配导向,推动资源向招商引资、项目服务一线倾斜。

二是明晰园区主导产业。围绕我市“四群八链”重点产业体系,按照“一园区一主导产业”方向,会同各地、各园区进一步明晰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其中主体开发区重点发展1-2个主导产业,辐射联动园区和提级管理园区重点发展1个主导产业,鼓励园区聚焦主导产业开展项目招引,推动园区产业链式集群发展,加快构建主导产业突出、特色产业鲜明的园区产业发展格局。

三是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市发改委会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梳理园区土地资源情况,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整理园区现状建设用地、可开发利用面积等,完善土地资源数据;积极推进闲置低效土地盘活,将能耗、环境、资金等资源要素优先向园区倾斜,进一步提高园区的高端要素集聚和重大项目承载能级。

第一,强化未来技术攻关,鼓励引导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一是用好“揭榜挂帅”新机制。联合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引导资金,支持企业面向全国高校院所 征集“卡脖子”技术解决方案。对达成合作的项目,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今年,我们已遴选发布了55项揭榜挂帅项目。二是发挥市级科技项目引导作用。通过组织实施市重大科技专项、产业前瞻科技项目,积极支持区块链、人工智能、前沿材料、细胞基因、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研发项目,下好产业布局“先手棋”。三是探索设立市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已经指出,“要探索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突出价值导向的科技奖励机制”。下一步,将联合市财政局,探索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鼓励、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做强未来产业前沿支撑。

第二,强化产学研精准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一是打造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合作品牌。自2019年起,我市已连续五年举办“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合作大会”,促进高校院所与企业的供需对接。今年的大会上,来自全国30余家高校院所的84个专家团队,与我市340家企业现场对接,寻求技术合作。二是加快培育高水平研发平台。支持骨干企业,积极争创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目前,在基因及细胞领域,金斯瑞建成了省“分子合成生物学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鱼跃医疗与省产业研究院共建了 企业联合创新中心,丹阳高新区建设了“慧创脑科学医疗装备 长三角协同创新中心”;在深海空天开发领域,建设了省船舶与海洋工程 设计研究院。)下一步,将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积极创建未来技术研究院、概念验证中心等平台。三是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分领域组织企业赴北京、武汉、重庆等开展专题对接,全年收集推送先进科技成果1000项以上,促成科技合作550项以上,引进一批未来成果来镇转移转化,吸引一批未来技术专业人才来镇创新创业,催生一批未来产业项目落地生长。

第三,强化科技企业梯队建设,积极打造未来产业发展集群。一是强化源头培育。实施《科技孵化载体“专优特强”提升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大力打造专业孵化载体,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链条,积极孵化一批科创“新物种”企业。二是壮大企业主体。推动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放未来产业应用场景,积极打造未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目前,航天海鹰、恒神碳纤维等已经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组建了 航空复合材料及部件 创新联合体,下一步将积极支持美科太阳能、蜂巢动力等积极创建省级创新联合体。三是强化梯度培育。聚焦前沿新材料、未来网络、人工智能、生命科技等 “新赛道”,促进一批未来企业“微成长、小转精、小进规、小升高、高壮大”,形成梯次接续、生态茂盛的未来产业集群。

来源:镇江发布

关键词:

上一篇:在西湖边跑过风景 跑过你——第19届亚洲运动会火炬传递在杭启动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