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宏观:地产的历史“大变局”,人口规律带着中国地产进入了长周期的另一侧
民生宏观 · 周君芝团队
【资料图】
导读
人口规律带着中国地产进入了长周期的另一侧,这或许我们理解当下所有宏观问题的起点。
要点
2022年已处在人口结构关键转折点,这或许是我们理解中国地产,所有宏观问题的起点。呼应7月政治局会议判断,“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我们理解这一判断不同以往而又颇具拐点意义。
往回看四十年,往后推演三十年,我们可以把握中国地产的两大历史事实。
第一个事实,中国地产销售将是一个巨大的倒U型曲线。
中国房改启动偏晚,住房需求在短期内集中迸发。过去几代人(50后-80后)同时释放住房需求。2021城镇居民户均1套房,存量住房既无短缺,也不过剩。这就意味着,2023年以后购房主体会更纯粹,几代人一起买房时代过去,新成立的年轻家庭才是购房主体。中国人口结构规律是1990年之后出生人口趋势下降,故而未来三十年中国商品住宅销售中枢或趋势性走低。只不过未来地产下行速度并非线性,而是十年一阶段,梯次下移。
第二个事实,中国地产销售顶点或在2021年,历史高峰落在2016-2021年。
2016-2021年,中国商品住宅销售达到了历史高峰期(年均销售15亿平);2021年商品住宅销售15.6亿平,为历史顶点。
刚需人口高峰(1985-1990年出生人口支撑2016-2021年刚需)、二胎政策驱动(2016年放开二胎)、棚改货币化(2015年启动棚改货币化)三重因素共振,最终我们在2016-2021年见证了史诗级高峰。直至2053年,这三大因素不再重来,销售高峰或难再现。
展望未来,中国地产销售中枢下移的过程中还将迎来四个关键趋势。
趋势一,商品住宅从总量供给不足到供需基本平衡。
2021-2022年,中国家庭户终于实现 “户均一套房”。2021年户均1.01套商品住宅,2022年户均1.03套。正因如此,我们将2022年判定为中国商品住宅的重要历史拐点。这也意味着“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2022年以后,总量商品住宅持续二十余年的供给短缺,宣告结束。
趋势二,未来十年将是商品住宅的大分化时代。
充分考虑中国的人口结构和商品住宅结构,未来高低能级城市、人口流入流出城市,房地产供需状态存异,地产价格迎来分化。2021年后不同地区城市地产价格分化,已对这一趋势开始预演。
未来高低品质住宅供需同样面临分化——高品质住宅仍受80甚至90后置业需求追捧;低品质住宅持有主体(60-80后)多,刚需主体(90后)少,低品质住宅或面临折价。
趋势三,大部分商品住宅将褪去金融属性,回归正常消费属性。
房改之后二十余年,商品住宅供给赶不上需求。短缺衍生出“稀缺”假象,而稀缺性又是金融定价的底层逻辑,这也是为何过去二十余年,中国绝大部分商品房均带有金融属性,通俗来说就是房价普涨。
未来绝大部分地区的绝大部分类型住宅,供需格局逆转,所以绝大部分住宅之前因为短缺而带来的金融属性,或将消退。除了少量住宅,绝大部分商品住宅注定重拾消费属性。
趋势四,未来中国地产或有能动空间在于人口持续流入地区的城市更新。
2003年之前建造的老旧住宅,包括城市自建房、公有住房等类型住宅,仍占据一定总量住宅比例。如何能够有效改善这部分住宅质量,或许是未来刚需之外的或有增量。这一部分体量几何,我们需要更进一步观察。
理解当前所处宏观状态、资产定价和政策逻辑。
地产长期趋势背后,决定因素在于人口结构规律。2016-2021年中国棚改货币化加速城镇化,最终中国地产在2021年达到历史高点,2022年或迎来历史拐点。
近两年,国内最重要的宏观主线莫过于地产供需格局转变、中枢下移。把握这一主线之后,我们能够更加理解当前政策以及流动性宽松的内在逻辑,也能更好理解资产定价主脉络。
目录
正文
一、2022 年或是历史级别的大拐点
2022年,正当国内聚焦于疫情之时,国内已经悄然迎来一个重要拐点,住宅销售结束了2021年15.6亿平的销售高峰,以近-30%的同比增速下降。
2022年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回落至11.5亿平,与2015年相当(11.2亿平)。
我们估测,未来十年(2023年至2033年)商品住宅销售面积潜在中枢持续下降,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将会从10.4亿平/年(2023年)走向7.8亿平(2033年)。未来十年期间,年均地产销售9亿平米。
未来三十年中国商品住宅销售中枢或进一步走低。只不过下行速度并非线性,而是十年一阶段,梯次下移。
中国住房商品化改革历史并不长,回顾历史并展望未来三十年,我们能够清晰发现一条倒U型曲线。曲线高峰期2016-2021年(年均15亿平),顶点是2021年(15.6亿平)。
这条时间跨度接近百年的倒U型曲线可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一,青涩期(改革开放至1998年)。分界线是1998年住房商品化改革时点。在此之前,中国城镇化率速度缓慢,商品住宅销售尚未“觉醒”。
阶段二,扩张期(1999年至2015年)。分界线是2015年棚改货币化启动前夜。棚改货币化之前,中国城镇化速度偏快但不是最快,最快时期是棚改货币化启动之后的六年。1999年至2015年,商品住宅销售从1.2亿平(1999年)扩张至11.2亿平。
阶段三,高峰期(2016年至2021年)。分界线是2021年下半年“三档红线”、“两集中”等政策收紧,政策旨在去化地产金融属性。棚改货币化之后,地产政策收紧之前,中国地产销售在较高水平维持了相当一段时间的稳态。2016-2021年,中国商品住宅年均销售约15亿平,2021年商品住宅销售达到高潮(15.7亿平)。
阶段四,分化期(2022年至2033年)。刚性住宅需求对应的人口(主要是1993年之后出生人口)较之前年份(1980年代出生人口)减少。加上中国城镇化最快时期已经过去,中国地产销售中枢下移。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时期可能是中国首次面临地产销售中枢下移,并且地产将经历肉眼可见的大分化。
阶段五,平稳期(2034年至2047年)。刚性住宅需求对应的人口主要是2004年至2017年出生人口。这段时期出生人口偏平稳,中国地产进入一个供需几乎持平的稳定期。
阶段六,下降期(2048年以后)。2018年二胎政策红利退却,出生人口下降。2020-2022年疫情强化了人口下行趋势。2024年及以后出生人口几何,我们尚不可知。按照目前的总和生育率线性外推,预计2018年以后出生人口大概率较2004-2017年下降。2048年之后,中国地产销售中枢将再度下移。
改革开放至2048年,我们已能窥见中国地产的大轮廓,两点较明确:
2021或是中国商品住宅销售高点,2022年或是中国商品住宅销售的拐点,也是行业供需格局拐点。
2016-2021年是中国商品住宅高峰期,而我们预计直至2053年,商品住宅销售都不会再度重现2016-2021年均15亿平的销售高峰。
二、2016-2021经历了空前绝后的销售高峰
为什么三十年难得的地产大拐点会落在2022年?解答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来回答另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如此确定2016-2021年是中国地产的顶峰时期?因为这一阶段有三个历史原因不可复刻。
第一,刚性住宅需求迎来高峰。
中国首婚年龄29岁(《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较2010年推后四岁。今年江苏、湖北等省公布2020年婚姻登记情况,初婚平均年龄约30岁。按此推算,2016-2021年刚需购房主体是1987-1992年出生人口。
中国历史上有两波出生人口高峰,第一波人口出生高峰在1964年-1970年,年均出生人口约2800万;另一波人口出生高峰在1985-1997年,每年出生人口超过2000万,年均约2400万,其中1987年更是达到了2550万顶峰。
2016-2021年中国地产市场迎来一轮少有的刚需购买力。
第二,二胎政策提振短期内刚改需求。
2016年中国放开二胎,提振2016-2021年购房需求,尤其是改善型住房需求。2016年出生人口从原来的1600多万跃至1883万,但二胎效应下降较快,2018年出生人口回落至1400万左右,此后出口人口持续下降。
第三,棚改货币化加快中国城镇化。
2015年中国实施棚改货币化安置,即所谓的棚改货币化。2015年下半年中国地产销售企稳回升,并且随后中国年均商品住宅销售面积攀升至15亿平,2021年达到历史高点,商品住宅销售面积接近16亿平。
回顾中国地产行业发展历史,刚需人口高峰、二胎政策驱动、棚改货币化三重因素叠加,最终带来2016-2021年的销售高峰。
三、拐点前后地产供需格局发生根本转变
2022年地产下行,市场将此归为疫情压制,毕竟地产交易需要线下交易互动。然而疫情退却之后,餐饮、酒店等出行经济活动迅速回温,地产政策也在持续放松,然而地产销售却与宽松政策脱敏,今年2-3月阶段性反弹之后,地产销售再度陷入低迷。4月至今,地产销售同比甚至低于去年同期。
令市场困惑的还有一个问题。发达国家经验显示,地产价格下行往往缘起于货币收紧,利率抬升。然而中国地产销量快速下滑伴随着货币政策连续宽松,甚至地产政策也在连续宽松。
2021年中国地产尚处于前后五十年的销售顶峰,为何2022年地产冷热状态发生大转折?
我们认为中国地产之所以在2021年达到销售顶峰,然而2022年大幅下滑,并且持续降温,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经过2016-2021为期6年的持续高速城镇化率,2022年末中国家庭已经基本实现户均一套房。
中国城镇化加速是从1998年开始,伴随着住房商品化改革。这也意味着过去三十年左右时间,大部分中国家庭“先成家,后置业”。1960、1970年代出生人口最为典型,他们结婚时并未有太多商品住宅可供购买(主要在2005年之前)。而这些70后置需求混同80后刚需,一起撬动千禧年之后的商品房需求大迸发。
户均一套房意味着,1993年以前出生人口(包括60后、70后、80后)在大概率上已经成家立业,并且拥有一套住房,毕竟中国目前首婚年龄29岁。
户均一套房还意味着,2022年以后,新增住宅需求主要由新婚置业需求驱动,即1993年以后出生人口。
1993年以后出生人口显著低于1980年代,尤其低于1985-1990年出生人口(也是2016-2021购房主力)。
住宅商品化改革以来,多年龄段叠加的刚需住宅需求有如潮水涌动,而这一水位高涨时期落在了2016-2021年,终于2022年迎来下降。
第二,疫情冲击年轻人未来收入预期,影响2022年之后刚需人口杠杆意愿。
房地产带有较强的杠杆属性,未来收入预期影响居民杠杆意愿和杠杆空间。
中国地产销售高峰期的6年(2016-2021年),居民收入预期稳定,杠杆节奏偏快。
2022年之后,疫情疤痕效应挫伤工资收入预期。2023年疫情过后,中国经历着消费低迷,生产偏弱的内在有效需求不足。收入预期偏低,适婚刚需人口(主要是1993年以后出生人口)的杠杆意愿自然也就低于以往时期。
人口角度回溯中国商品住宅历史,我们能够非常清楚的理解,为何7月政治局会议对当下地产形势给出全新判断,“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这一判断不同以往而又颇具拐点意义。
我们以两个时点将98年住宅商品化改革以来的地产发展历史分为三段时期。
2016年之前(供不应求时期)。商品住宅供给赶不上需求,地产行业供不应求。
2016-2021年(需求放量,供给更快扩张时期)。当时迎来中国最旺刚需,主因新婚置业人群是历史高峰(1985-1990年出生人口为历史高峰)。这一时间商品住宅供给也在加快推进。最终刚需住宅销售面积大于往年(住房商品化改革以来表现),然而新房供给以高于刚需的水平放量。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供给超额放量,2021-2022年,中国家庭户终于实现了户均一套房。2021年户均1.01套商品住宅,2022年户均1.03套。正因如此,我们将2022年判定为中国商品住宅的重要历史拐点。
2023年及以后(供需收敛于新稳态时期)。人口规律结构决定了这一时期刚需人口小于以往。存量住房刚好覆盖已有家庭户需求,所以2023年及以后商品住宅需求低于以往时期,供给同步收敛。
四、大拐点之后中国地产将迎来四个趋势
如果说2021年户均一套房之前,中国商品住宅市场总体呈现的格局是供不应求;2022年及以后,户均一套房的前提之下,中国商品住宅供需格局转变。在可预见的2050年之前,我们认为中国地产将迎来新发展期,有四大趋势值得关注。
趋势之一,商品住宅供需中枢下移。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口出生率偏高,而在启动住房商品化改革之前,住宅刚需一直处于压抑状态。住房商品化改革之后,商品住宅供给释放,刚需迸发。短短三十年不到的住房商品化市场中,几代人(60-80后)的商品住宅需求共振表达。这是
房改之后房地产市场持续高景气的关键原因所在。
展望未来,城镇居民户均一套房,未来刚需人口较之前有明显下降。如果说2021年户均一套房,意味着房改以来地产行业持续高热状态结束,那么2022年以后我们会迎来一个销售中枢下移,房地产行业进入一个温和发展时代。
趋势之二,商品住宅中枢下移同时地产将迎来大分化。
考虑地产供需并由此展望中国未来地产分化趋势,我们需要充分考虑中国的人口结构和商品住宅结构。
若未来人口流向是集聚,朝着核心城市集中,那么高能级城市仍有相对需求优势。三四线城市,尤其是经济发展程度偏低,没有太多产业优势的三四线城市,未来或面临人口持续流出。
未来高能级城市和经济发展程度偏低的低能级城市,房地产供需或截然不同。2021年后不同地区城市地产价格分化,已对这一趋势开始预演。
2001年至2021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一轮快速的扩张期,中国地产也在2016-2021年迎来高热时期。这一阶段住宅销售攀至顶峰,不同城市、板块的商品住宅迎来普涨。印证指标是,2016-2021年新增居民信贷持续稳定在7.5~8万亿,商品房销售绝对价格持续走高,直到房价高点。
2021年中国城镇居民已经达到了户均一套房,2021年之前家庭户主要是1990年之前出生人口组建,即为通俗意义上的50后、60后、70后和80后。目前存量住房(包含“老破小”等低品质住宅)主要被1990年代出生之前人口持有(主要是1970和1980年代出生人口)。
目前持有低品质住宅的70、80后,欲将手中持有的低品质住宅置换为高品质住宅,此时面临一个现实约束,低品质住宅的潜在购买力相对不足。因为低品质住宅的潜在需求来自首套刚需(对应1993年以后出生人口),这部分人群数量小于1980年代出生人口。
未来高低品质住宅的供需状态截然分化——高品质住宅仍有80甚至90后需求,低品质住宅80后试图出让但90后购入意愿及数量均偏低。这也意味着未来十年,中国将面临着不同品质住宅的定价大分化。
趋势之三,大部分商品住宅将褪去金融属性,回归正常消费属性。
户均达到1套房之前,中国商品住宅普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这种情况下商品住宅价格持续走高。房地产作为居民重要的投资品,供不应求释放的信号是“稀缺性”,而稀缺性又会引发资产定价展现出“金融属性”。
过去三十年房价持续走高,不完全反映商品住宅供不应求格局,还反映居民对房子“稀缺性”的定价;更反应居民对房子作为投资品,价格持续上涨的稳定预期。
2021年达到户均一套房,房地产供需格局从原来持续多年的供不应求进入到供需平衡。供不应求格局发生变化,意味着金融属性开始消退,绝大部分房子不再有稀缺性,这些房子的稀缺性将会减退。尤其是潜在供给大于需求的城市、板块、房型,原先三十年行业景气所带来的金融属性,消退更为明显。
反之,能够反应土地稀缺性的商品住宅,金融属性或有增强。当意识到只有少量房子未来才具备金融属性,可能当前地产投资需求会重新定价,追逐未来真正具备稀缺性板块的地产。
趋势之四,未来中国地产或有能动空间在于人口持续流入地区的城市更新。
2021年中国家庭户达到户均1套房,未来十年中国潜在销售需求主要依靠1993年以后出生人口的刚需驱动。我们测算这一中枢均值是9亿平。
现在有一个新的问题,未来中国地产行业规模,还有没有其他增量规模?我们认为答案在城市更新。我们理解这也是为何今年7月政治局会议提到城中村改造。
2003年之前建造的老旧住宅,包括城市自建房、公有住房等类型住宅,仍占据一定总量住宅比例。如何能够有效改善这部分住宅质量,或许是未来刚需之外的或有地产增量。
风险提示
地产政策调控超预期,地产供需变动超预期
外发报告:本文来自民生证券研究院于2023年8月23日发布的报告《宏观专题研究 :地产的历史“大变局”》
本文源自:券商研报精选
相关新闻
- 民生宏观:地产的历史“大变局”,人口规律带着中国地产进入了长周期的另一侧
- 002059云南旅游股票行情,云南旅游股票价格
- 阳光下的真实手游汉化版下载(阳光下的真实游戏)
- 无论家里有钱没钱,这“3样”东西不能经常换,真不是迷信!
- 中国香港代表团在东亚青年运动会夺得22面奖牌
- 宏碁Chromebook_关于宏碁Chromebook介绍
- 高清图集:送你一片南宁晚霞
- 2023年羽毛球世锦赛:陈清晨/贾一凡2-0横扫对手,挺进十六强
- 车辆年检时间以什么时间为准 车辆到年检时间了
- iPhone 15系列将采用USB-C接口,多色数据线曝光
- 39岁长谷部诚:比起刷新出场纪录,更重要的是帮助球队全取三分
- 敲打谁?鲁梅尼格:拜仁队内有酋长,也有自认为是酋长的印第安人
- 日本核污水排海,240天到达中国沿海?盐业股、水产股、核污染防治板块纷纷异动
- AI技术唱响苏州方言艺术“新声音”
- 英威腾获64家机构调研:从行业上看,上半年项目型市场销售好于OEM。项目型市场,如石油、港口机械、海工船舶、有色等行业表现不错(附调研问答)
- 岑村论坛网(岑村网)
- 原创组图|海南保亭嬉水节:嬉水狂欢嗨不停
- 8月21日至8月31日石家庄火车站将迎学生客流返程高峰
- 柳州4岁幼童被卡防盗窗,消防赶到2分钟救出!
- 营销策划 第三版(关于营销策划 第三版简述)